氤氲着的江南,有无穷伟力
©
在符号、口号、标签之外,江南是什么?在古今之间的沧桑巨变中,江南这片大地上不变的又是什么?
2024年秋,苏州嘉园,仁海设计张海华以《氤氲:江南的原力》为题,从他的设计实践出发诠释江南地域的独特性。
氤氲,字面意思云气弥漫的样子。但我们的古人早已把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。《周易》有言:“天地氤氲,万物化醇。”王夫之说:“氤氲,太和未分之本然”,用氤氲指代本源的浑沦之气。
画家石涛从氤氲发展出自己的创作论:“笔与墨会,是为氤氲;氤氲不分,是为混沌。辟混沌者,舍一画而谁耶?”并进而提出,创作就是要“混沌里放出光明”。这与现代建筑大师路易斯·康所讲的“从静谧到光明”,竟毫无间隔。
张海华生长于江南,青年时便深度濡染江南士大夫文化,精熟书画,后成长为一名有国际视野、当代关怀的设计师。张海华一直强调,好的设计要“有源头、有出处”,要沿着大师的足迹去感悟、思考,但更要深深扎根自己所处的地域,用身体的感知与记忆去做设计。
“氤氲”二字,既是江南的独特地景给张海华留下的深刻印记,也像是一个神秘符号,等待他去重新发现和破译。
家在相城的明代画家沈周,有诗云:“吴之为国水所涵”。江南大地上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,都是水涵养出来的。
△董源《夏景山口待渡图卷》局部
张海华刚刚完成的花溆酒店,位于苏州古城大儒巷,这个作品的立意是做一处“与古为新”的“世外桃源”。在这个作品中,张海华希望将自己记忆中消失的江南生活重新带到每一个观者面前:小桥流水的庭院、河流、巷弄……南北两侧的客房,各自形成一座“山峰”。两座“山”不仅对望,而且与屋顶连绵的古城对话。书吧有意做成下沉式,人坐在其中,望着窗外的水面,恰是古代士大夫“舟行”时的身体体验。
在分享中,张海华从法国摄影师镜头下的氤氲老墙,讲到文人山水画里的“渔隐”与“舟行”;从太湖流域的人文地理,讲到贝聿铭等现代建筑大师对“形式、空间、光、动线”的思考。“氤氲”如一条绣线,串联起古与今、传统与现代、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。
△张海华新作 花溆酒店
“梦入江南烟水路。行尽江南,不与离人遇。” “江南”是一个有魔法的词,只需要说出这两个字,就可以唤起人们无限的想象,这种想象里渗透的是浪漫、闲适、归隐。江南是一种现实的人文地理景观,更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梦,或者可以说,江南的本质就是一种求而不得。
“氤氲”是江南最常见的一种现象。但是越习以为常的现象,越容易被忽视。正如王夫之所说,“氤氲”的本质是“未分”,这是一种介于有形和无形的状态,正因如此,它孕育着无限的可能。因为“每一种实现都意味着限制,因为一旦成为现实,就排除了其他所有可能的演变。”所以我们可以将“氤氲”诠释为“江南的原力”。
△张海华新作 花溆酒店
2023年,我们与张海华共同组织的学术分享《消失的东方才是真正的东方》,当时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“当东方的符号消失之后,我们如何表达”,经过了一年时间,我们对于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新的思考:从个体经验出发的设计是真正具有差异化的设计,从真实的情感和生活经验出发,深刻理解本土的文化和传统,再进行抽象、理性表达。
重新扎根江南,深入记忆,寻找生活脉络。“原力”,不会排斥每一个人、每一种生活。
我们在手机、汽车统治的现代社会,回望小舟摇荡、歌诗唱和的传统风雅,把我们和古人联结在一起的,便是那在芦苇岸边、秋虫声中、残荷叶脉里和游人脚下震荡不绝的无形之力。
氤氲着的江南,仍有无穷伟力。
△摄影艺术家Hélène Binet 拍摄到的苏州园林的墙
©
策划 | 回响之外编辑部
平面设计 | 俊俊
排版 | L
监制 | 子溪
新媒体运营 | JEAN
往期精彩回顾
居住手记 | 背靠城市,投身湖泊、丛林和村落
水,进入中国文化的密码
400㎡里的世纪传奇,国宝级摄影大师留下的享乐哲学
©
扫码添加「回响之外」编辑部官方微信
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